一些心理学概念
黑暗效应
黑暗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放下戒备心理,产生安全感,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亲近关系。这一现象在约会、交流等社交场合中尤为明显。黑暗效应的原理在于,当人们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看不清对方的表情和细节,从而减少了戒备心理,增加了安全感,使得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自然和亲密。这种现象不仅适用于恋爱关系中的情感发展,也广泛应用于社交和商业沟通中,帮助人们更好地建立信任和亲近感。
黑暗效应的应用不仅限于恋爱关系中,它还可以用于促进沟通和建立信任。在商业谈判或社交场合中,选择光线较暗的环境有助于减少压力和紧张感,使得交流更加自然和顺畅。此外,黑暗效应还可以增加神秘感和吸引力,使得交流更加有趣和吸引人。
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应用阿伦森效应改善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善用褒贬,先贬后褒。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大多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减少的人或事。因此,在与人相处时,可以适当地先给予一些小的批评或建议,然后再逐渐增加赞扬和奖励,这样可以有效地增进和维持人际关系。
例如,在职场上,对待同事或下属时,可以先指出他们的一些小问题或不足,然后给予一些具体的建议或帮助,最后再对他们的进步或成就给予赞扬和奖励。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爱情关系中,也可以运用阿伦森效应来增进感情。比如,在对方做得好的地方给予及时的赞扬和奖励,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看见和认可;同时,在对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也可以给予一些建设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对方改进和成长。这样可以让爱情关系更加健康和稳定。
富兰克林效应
富兰克林效应指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换句话说,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好感,主动开口是没坏处的。
具体来说,富兰克林效应与认知失调理论有关。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其态度不一致时,他们倾向于改变自己的态度以减少内心的不适感。因此,在提供帮助后,为了保持内在的一致性,提供帮助的人会调整自己对受助者的感觉,从而增加对受助者的好感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用来解释个体在面对矛盾或冲突信息时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调整过程。该理论认为,当个体的信念、态度或行为与其所面对的新信息或经验产生矛盾时,会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感。
认知失调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
认知元素的关联性:个体拥有一系列的认知元素,例如信念、态度、价值观等,这些元素之间存在关联。
-
认知失调的产生:当个体面对的新信息或体验与其原有的认知元素产生矛盾时,会产生认知失调。
-
心理不适感:认知失调会引起个体的心理不适感,这种不适感驱使个体寻求减少或消除认知不一致的方式。
-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式:个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减少认知失调,例如改变信念、调整行为、寻求新的信息或选择遗忘矛盾信息等。
认知失调理论不仅解释了个体在认知矛盾时的心理过程,还对行为变化和决策制定有一定的影响。
多看效应
*多看效应,也被称为曝光效应、暴露效应或接触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这种现象不仅在心理学实验中出现,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广泛存在。多看效应表明,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例如,当我们多次见到某个人或某个事物时,我们会逐渐觉得它更有吸引力,甚至可能改变我们对它的初始印象。这种现象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明显,那些善于制造接触机会、提高彼此熟悉度的人,往往能增强彼此间的吸引力。
多看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职场中,那些经常参加同事聚会、在公共场合露面的人,通常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交媒体时代,频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内容或人物,更容易被人们所喜欢和接受。这种现象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适用于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通过重复曝光,品牌或产品能够增加消费者的熟悉度和好感度,从而提高市场接受度。
多看效应提醒我们,通过增加接触频率和熟悉度,我们可以增强对他人的吸引力,或者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饥饿效应
“饥饿效应”指人们在餐馆里用餐,开始吃的时候因为处于饥饿状态,吃什么都感觉好吃,而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的一种现象。其根据可简单概括为:刚到餐馆吃饭,吃头几盘菜时称赞不已,越吃竟会越有意见,其实先吃的未必比后上的菜味道好,只不过饥饿所致而已。
增减效应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心理学家们将人际交往中的这种现象称为“增减效应”。
例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东西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秤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秤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增减效应最初是在经济学和营销学中被发现的。有一些经验丰富的推销员发现,他们在推销产品时如果先介绍产品的不足,再说出产品的优点,消费者就很相信他们的话,购买的意愿也会提高。如果先介绍产品的优点,再说缺点或者只说产品的优点,顾客反而比较犹豫,不愿意轻易购买。
十大心理效应
鸟笼效应
鸟笼效应指的是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的行为。
鸟笼效应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其发现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这个效应起源于詹姆斯与其好友卡尔森的一个打赌。詹姆斯送给卡尔森一个鸟笼,虽然卡尔森原本没有养鸟的打算,但来访的客人经常询问鸟的情况,最终卡尔森只好买了一只鸟来匹配这个鸟笼。
在生活中,鸟笼效应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人们可能因为买了一个新包而配一套新衣服,或者因为买了一双新鞋而买一套新裤子等。这些都是鸟笼效应在生活中的体现,人们往往因为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而不断添加与之相关的新物品。
鸟笼效应在教育、销售、广告等多个领域都有应用。在教育方面,它提醒我们不要被惯性思维所限制,要勇于跳出固有思维框架。在销售和广告方面,商家可以利用鸟笼效应来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比如通过赠送或优惠销售某种商品,来引导消费者购买与之相关的其他商品。
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它的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 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责任分散效应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为了更好地理解责任分散效应,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事例出发。例如,“三个和尚没水喝”的俗语,就是责任分散效应的一个典型例子。在这个故事中,当只有一个和尚时,他会主动挑水喝;但当有三个和尚时,他们可能会互相推诿,最终导致没有水喝。这个简单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责任分散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为了求证和进一步理解责任分散效应,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这些研究揭示了责任分散效应的实质: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换句话说,当多个个体在场时,每个人都会认为其他人会采取行动,自己则可能选择不作为。这种现象不仅在个人层面上影响人们的反应,还在社会层面上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
为了缓解责任分散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一些策略,例如明确任务和分工,避免“搭便车”的情况发生;在团队合作时,要主动承担责任、积极与人沟通,助力团队完成任务;此外,树立责任感、打破人际壁垒等也是有效的方法。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1]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根据初步印象,然后再从这个印象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特质。也就是,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是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指的是在实验或研究中,被观察到的人员或受试者因为知道自己正被研究或观察而改变行为的现象。这种改变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被重视或被监视,或者是因为他们希望表现得符合研究者的期望。这一现象最早是在1920年代的霍桑工厂实验中观察到的,因此得名。
具体来说,霍桑效应指出,被观察者的行为往往会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或被研究而有所改变,而不仅仅是因为研究中介入的因素本身。这种效应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为它使得观察到的行为可能并不代表被观察者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行为习惯或反应。
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效应(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一个人在经历了长期无法改变的负面情境后,逐渐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他们开始相信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局面,因此放弃了尝试。这种心理状态最初由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并后来应用于人类心理学的研究中。
习得性无助效应通常在个体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挫折或无法控制的事件后出现。重要的是,这种状态不是因为个体真的无法控制局面,而是因为他们的信念和期待导致他们停止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习得性无助效应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功能有负面影响,因为它可能导致情绪问题、社交退缩以及对挑战性情况的回避。
心理学上的干预措施通常包括重新建立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即相信自己能够控制和影响自己生活的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技能,并通过正面的反馈和支持来改变他们的信念系统,以帮助他们克服习得性无助效应。
证人的记忆效应
证人的记忆效应是指在法庭或调查中,证人所提供的证词受到记忆的影响和限制的现象。这些效应可以包括:
-
时间因素影响:证人可能会受到时间推移的影响,记忆会逐渐模糊或者受到其他新信息的干扰。
-
重建记忆:证人可能会在记忆中填补缺失的信息或者被询问的方式会影响他们的回忆,导致记忆被重建或扭曲。
-
事件焦点:证人的记忆可能更集中于事件中的某些方面,而忽视其他细节,这可能受到情绪、事件重要性等因素的影响。
-
建议性影响:证人可能会受到询问者的问题或暗示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回忆中加入并非真实存在的信息。
-
个体差异:不同的证人可能对相同事件有不同的记忆表现,这可以受到个体认知能力、注意力和情绪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在司法和心理学研究中,理解和识别这些记忆效应对于评估证词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至关重要。法庭和调查人员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以帮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评估证人所提供的信息。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这种效应最早由罗伯特·罗森塔尔和伊迪丝·雅各布森在1968年通过实验发现。他们在一所小学进行了一项实验,随机挑选了一些学生,并告诉教师和校长这些学生具有过人的智力水平和巨大的发展潜能,但要求保密。一段时间后,这些被选中的学生成绩显著提高,性格变得更加开朗自信,求知欲更强。实验结果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表现,使其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罗森塔尔效应强调了期望和信任的力量,认为积极的期望可以激发个体的潜能和积极性,而负面的预期则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
虚假同感偏差
『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是指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观点、偏好、行为或者方式是普遍的或者共享的,而过高估计其他人也会同意他们的看法。这种偏差导致个体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是普遍认可的,而忽视了其他人的多样性和不同的观点。
这种偏差可能是因为个体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人群,导致他们过度估计了共鸣的程度。此外,社会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一个人对于他人观点的假设性认知。
『虚假同感偏差』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沟通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决策制定和社交互动中。意识到这种偏差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观点,并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