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
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有闲阶级如能普及于全人类,那便不复是罪恶。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我们并不向往六朝人那样萧然若神仙的样子,我们却企盼人人都能有闲去发展他的智慧与才智。
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默中,多在冷却中,多在旁观中,你便会渐渐看出你的冷静是怎么样的一个冷静,你便会知道你的冲动究竟含着多少虚妄,多少鄙薄,多少偏执。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和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泰斗”和“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主要生平经历
- 求学与留学: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开始写作生涯。1923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科罗拉多学院和哈佛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在哈佛期间,受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白璧德教授影响深远。
- 任教经历: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国立青岛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移居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文学院长。
- 文学活动:1927年与胡适、徐志摩等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创办《新月》月刊。1930年代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就“文学的阶级性”展开论战,持续八年之久。抗战期间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主要成就与贡献
- 散文创作:代表作《雅舍小品》自1949年起连续出版四辑,以幽默优雅的笔触描绘社会百态,创造中国现代散文出版纪录。其他散文集如《槐园梦忆》《清华八年》等亦广受好评。
- 翻译事业:耗时4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成为首位系统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中国学者。
- 文学批评:倡导“文学无阶级性”,主张以“人性论”为核心的新人文主义批评观,著有《文学的纪律》《浪漫的与古典的》等理论著作。
- 学术研究:晚年撰写百万字《英国文学史》,系统梳理英国文学发展脉络。
人物特点与评价
- 思想特征: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影响,强调理性与道德规范对文学创作的约束作用,反对浪漫主义的情感泛滥。
- 文学风格:散文兼具机智幽默与典雅蕴藉,朱光潜评价其“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冰心称其“信手拈来,谐而不俗”。
- 历史地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量最高的作家之一,其著作超过两千万字,在散文创作、文学批评和翻译领域均树立了里程碑。
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确实存在过节,主要体现在一场长达数年的论战中,具体内容如下:
- 论战背景与起因:
- 1927年,梁实秋发表《卢梭论女子教育》,对卢梭的教育观点提出批评。鲁迅景仰卢梭,因此对梁实秋的观点不满,发表《卢梭和胃口》《文学和出汗》等文章进行反驳,揭开了论战的序幕。
- 论战的主要内容:
- 论战涉及人性、阶级性、文学表现、翻译理念等多个方面。梁实秋主张文学应表现普遍而恒久的人性,认为人性超乎阶级且历久不变。鲁迅则认为人性因阶级而不同,随时代而变化,文学应正视阶级性。
- 梁实秋批评鲁迅的翻译风格为“硬译”,鲁迅则以《“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进行反击。
- 论战高潮以鲁迅1930年发表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为标志,鲁迅在文中辛辣讽刺梁实秋,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
- 论战的影响与双方态度:
- 论战持续多年,涉及大量文章和观点交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化事件。
- 鲁迅去世后,梁实秋选择沉默,拒绝再发表批评鲁迅的言论。他晚年表示,与鲁迅并无深仇大恨,只是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并表达了对鲁迅文学的欣赏。